“一粒良种,万担好粮”----第三十一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10月18日在京开幕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北京市委书记尹力,北京市委副书记、市长殷勇,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、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,北京市委常委、秘书长赵磊,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、邹学校出席大会。来自21个不同国家46名外宾,国家和省级协会66家,参会企业547家,全国重点科研院所17家,京津冀和内蒙古等对口支援合作交流区域等单位,共800余人参加开幕式。
北京市委副书记、市长殷勇表示,北京市高度重视种业创新和发展,与农业农村部共建“农业中关村”,聚力打造“种业之都”,取得了积极进展,实现“全国十粒种、一粒自北京”,逐渐形成“育种在京、用种在外”的产业体系。面向未来,北京将持续把种业摆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出位置,吸引聚集更多国内外种业创新资源,大力开展联合攻关,加快新品种的研发推广和应用,为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。北京将打造一流种业发展环境,全面实施北京市种子条例和种业振兴实施方案,提升平谷、通州、延庆和南繁四大种业创新基地的综合服务能力,支持种业企业发展壮大。北京将着力扩大开放合作,推动京津冀、京蒙、京新、京藏种业合作,促进全国省际种业交流和功能互补;加强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种业合作交流,推动更多的“京字号”优质种子服务世界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,为推进种业振兴,不断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,要加强种业科技创新。北京要充分发挥种业创新优势和位居全国首位的种业科技基础,瞄准国际种业科技前沿,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,建立健全种质资源共享平台,推动种业科技实现重大突破。同时,要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,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。要加强种业企业培育。要优化种业企业布局,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。同时,要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,加强种业市场监管,打击假冒伪劣,维护种业市场秩序。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。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,推动我国种业走向世界。同时,要加强与国际种业组织的沟通与合作,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。
大会坚持服务企业理念,同期还举办成果交流体验、成果发布、品种展示等系列活动,为种业企业搭建展示交流平台。大会在通州主会场设置种业企业成果交流体验活动,设置农作物、畜禽、水产、林果花草蜂、京蒙协作、京津冀协同、城市副中心展示区和商务洽谈区8大展区,共有97家单位286项优势成果参与;现场共设置“品鉴试吃”“VR实景展示”“观赏金鱼”等20项体验活动;安排四场重点种业成果发布活动,现场直播发布成果120项。会期组织新品种田间观摩展示活动,在通州国家新品种展示基地展示67家企业208个玉米新品种,在丰台国家新品种展示基地展示45家单位11类蔬菜新品种625个。大会同期,由丰台区种子协会主办蔬菜种子交易活动,来自25个省的270余家种业企业进行展览展示和交易交流。
本届大会将实现五个预期目标。一是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。丰富办会形式,在以往“线下+线上”融合办会基础上,保持传统的现场发布、论坛等形式,引入融媒体直播、网红推介等形式,全面提升大会品牌效应和覆盖面。二是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。搭建具有国内引领性、国际影响力的种业交流和创新合作平台,汇聚前沿技术、行业信息、创新成果,促进成果转化、互惠互利、共同发展,为北京乃至全国种业走出去探索路径。三是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。发布推介“京字牌”种业成果和北京特色农产品,促进种业科技新质生产力在京落地,挖掘全产业链经济价值,推动北京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京津冀、京蒙种业合作,充分展现北京“三农”风貌。四是招商引资引智效果进一步提升。重点推介北京种业招商政策和营商环境,畅通招商引资沟通渠道,广泛凝聚企业、人才、资金等资源,推动一批招商引资引智项目落地。五是“种业之都”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。围绕打造“种业之都”目标总体定位,强化通州玉米微生物、丰台蔬菜、平谷畜禽、延庆林果花草蜂种业特色,发挥各区种业发展优势,吸引优势资源聚集,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种业发展高地。
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业工作,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种业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,深刻认识和把握种业振兴的重要意义,把发展现代种业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,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,全力打造“种业之都”,努力建设国家级现代种业发展高地,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“农业中关村”,为国家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作出北京贡献。
一是加强种业科技创新,打造现代种业创新中心。
文字丨张植宏摄影丨吴秒衡编辑丨农财君